冬至不只是吃湯圓,還有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和習俗

2023-12-13 14:49

【記者_許家源/雙北報導】

冬至是中國傳統的節氣之一,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,有「一年之朝」的說法。冬至這天,人們會吃湯圓、餃子等食物,寓意團團圓圓、幸福美滿。但你知道冬至的由來和意義嗎?你知道冬至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習俗嗎?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冬至的奧秘吧。
 
冬至的由來和意義
 
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長的日子,也是陰陽轉化的節點。冬至的英文名稱是 winter solstice,意思是「冬天的停止」,因為從這天開始,白天會逐漸變長,夜晚會逐漸變短,陽氣會逐漸增長,陰氣會逐漸減少。冬至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的 12 月 21 日或 22 日,但有時也會在 23 日或 20 日,這是因為公曆和太陽曆的誤差造成的。
 
冬至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,早在周朝時期,就有祭祀天地的儀式,稱為「冬至大祭」,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動。冬至也是中國農業文化的體現,因為冬至後,農民就要開始準備春耕,為新的一年做好準備。冬至還是中國民間的節日,因為冬至這天,人們會相互祝福,表示對生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期待。
 
冬至的故事和習俗
 
冬至的故事和習俗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:
 
吃湯圓:湯圓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食品,有時會包餡,有時不包餡,煮熟後放在甜湯中食用。湯圓的形狀象徵圓滿和和睦,吃湯圓寓意家庭團圓、幸福美滿。吃湯圓的習俗源於南宋時期,當時有一位名叫文天祥的忠臣,被元朝俘虜後,被囚禁在江西的饒州。他的部下為了安慰他,就在冬至這天,用糯米粉做了一些圓形的食品,送給他吃,希望他能夠堅持信念,不忘國家。後來,這種食品就被稱為「湯圓」,並且成為冬至的傳統食物。
 
吃餃子:餃子是一種用麵皮包餡,然後煮熟或煎熟的食品,餡料通常是肉類和蔬菜。吃餃子的習俗源於東漢時期,當時有一位名叫張仲景的醫學家,他發現許多人在冬天會因為寒冷而耳朵凍傷,於是他就用羊肉和藥材做成餡料,包在麵皮裡,形狀像耳朵,然後煮熟,分給窮苦的人吃,以治療他們的耳朵。後來,這種食品就被稱為「餃子」,並且成為冬至的傳統食物。
 
貼湯圓:貼湯圓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,不包餡,然後貼在門上、窗上、牆上等地方,表示祈求平安和吉祥。貼湯圓的習俗源於明朝時期,當時有一位名叫楊廷和的大臣,他的母親在冬至這天去世,他非常悲傷,就用糯米粉做了一些圓形的食品,貼在門上,以示對母親的思念和哀悼。後來,這種食品就被稱為「貼湯圓」,並且成為冬至的傳統食物。
 
數九:數九是一種計算冬天天數的方法,從冬至開始,每九天為一個單位,共九個單位,稱為「一九」、「二九」、「三九」……直到「九九」,共八十一天。數九的方法源於古代的農曆,因為農曆的每個月都有二十九天或三十天,所以每九天就會有一個節氣,數九就是根據節氣來計算冬天的長度。數九的習俗是在每個單位的第一天,人們會做一些特別的事情,例如吃不同的食物、做不同的運動、穿不同的衣服等,以適應冬天的變化。
 
冬至拜拜是一種傳統的中國習俗,不同的地區和家庭可能有不同的祭拜方式:
 
時間:冬至拜拜的時間以早上至中午為佳,或是選擇特定的吉時。
 
地點:神明廳前擺放供桌,祭祀神明和祖先。廚房或房子後門,面向客廳,祭祀地基主。
 
供品:神明準備三牲(豬肉、全雞、全魚或全鴨)、水果、茶酒各三杯、湯圓三碗。祖先準備湯圓、菜飯、發粿、水果、茶酒各三杯。地基主準備湯圓、雞腿、菜飯。
 
金紙:神明準備壽金、福金、刈金、補運金。祖先準備刈金、大銀、小銀。地基主準備刈金、小銀。
 
祝禱詞:向神明和祖先說明今天是冬至,有準備哪些供品,並祈求保佑平安和其他想要的事項。向地基主說明今天是冬至,有準備哪些供品,並祈求保佑平安和其他想要的事項。
 
 祭拜流程:供品擺到供桌上,每人點三柱香,向神明和祖先誠心祭拜,等到香燒超過三分之二,雙手捧著金紙向神明祖先拜三拜,開始燒金紙,拿一杯茶水,以繞圓的方式倒在金爐的周邊,把剩下的茶水倒在金爐中央,完成冬至拜拜儀式。
 

 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