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觀與瑜伽-陳重文專欄》

2023-06-25 19:54
中觀派
1.中觀派是以形而上學的哲學思辨去追究「般若經」以來的自性空思想,即認為
一切存在本身本來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性質,亦即現象界的諸法是不可能各自獨
立存在的│一切存在〈包括一切觀念〉都因與其他具有關係才有〈才存在〉,它本身並沒有固有的固定存在性,存在只是一種相依性的現象存在,這就是所
謂緣起,站在大乘的立場來加以表現時,就稱之為空,即所謂「大〈乘的本〉
分深義,所謂空也」│大乘的眼目就是空。並且,在用此種觀念來表達自己的
看法之後,立即更進一步的,又將一切固定的觀念都加以辯破粉碎,以為一切形而上學的哲學見解和人們的理性〈概念〉作用,也都不過是相對性的,它們
並無真實的存在│如將空作為一種立場而加以構成的話,會使空本身固定化而失掉空本來的原義。〈西方人對此常有誤解而把龍樹看成是絕對主義者〉
若有不空法,則應有空法;實無不空法,何得有空法!〈8偈〉
大聖說空法,為離諸見故,若復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。 〈9偈〉
2.中論「破四諦品」二十四之第十八偈「衆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為是假名,
亦是中道義」。如上所述,一切皆空,而且空也空,〈十三之八〉
所謂空│真空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的。不過為了引導人們理解實相,乃姑且
用空這個假名來講說,其情形如下:
          空│但是假名,本質是沒有的〈無〉
          假名│只是一種施設〈假設〉,但却因施設而有
以空來表現緣起的是大乘的立場,以施設來表示的是部派,中道則是釋尊的原
始用語。這兒表明了緣起到空的思想之此一「三是偈」,是貫串了整個佛教史
的偈頌。
3.但部派中的有部雖否定了成為構成結果的「自我實在」│人空,却不否定構成
要素本身而以為法有│把凡是從因緣而生的法都說成是實有的了。他們對大乘
的空說駁斥如下:
若一切皆空,無生亦無滅,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。以無四諦故,見苦與斷集,
證滅及修道,如是事皆無。以是事無故,則無有四果;無有四果故,得向者亦
無。若無八賢聖,則無有僧寶;以無四諦故,亦無有法寶。以無法僧寶,亦無
有佛寶;如是說空者,是則破三寶。空法壞因果,亦壞於罪福;亦復悉毀壞,
一切世俗法。〈觀四諦品第二十四:一↓六偈「中論」〉
 
   龍樹則回答如下: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空本身   說空因緣            空之作用
                  ←       ←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← 
七偈:汝今實不能,知空、空因緣,及知於空義,是故自生惱。
八偈:諸佛依二諦,為衆生說法:一以世俗諦,二第一義諦。
九偈:若人不能知,分別於二諦,則於深佛法,不知真實義。
十偈:若不依俗諦,不得第一義:不得第一義,則不得涅槃。
  關於第一層〈第七偈部份〉龍樹答以:「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;是故一
切法,無不是空者〈十九偈〉。若一切不空,則無有生滅,如是則無有四聖
諦之法〈二十偈〉。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;若無空義者,一切則不成〈十
四偈〉。」
 
 
第二層則以二諦中道來做說明如下:
世俗諦:一切法以施設而有,不是真有〈離常見〉。是依緣而存的宛
然有〈幻有〉。
勝義諦:一切法空,故能種種施設,所以也不是真空〈離斷見〉。因緣而生而被加以種種施設的存在〈法〉,是流動而生滅不息的,故非斷見。  
※斷見則一切皆止滅而不復能活動,更無可開展,而成為死寂的世界。空則流動
而生生不息,故一切乃能獲得展開,所以般若經說:「若諸法不空者,則無道無果。」
世俗諦和勝義諦雖是相對性的,但另一方面也是相關性的。相對是對立〈相殺〉,相關是互存,如何才能使相殺的轉為互存,這正是二諦如何才能互不排斥的進入中道的課題│不可互相排斥,所以才說:若不依俗諦,不得第一義。
龍樹在大智度論卷八說明如下:
幻人相殺,人見其死;幻術令起,人見其生。生死名字,有而無實。世界法中,實有生死;實相法中無有生死。復次,生死人有生死,不生死人無生死。何以故?不生死人以大智慧,能破生相。……實相法中無父母兄弟,人著吾我,顛倒計故,名為父母兄弟。今以善心力故,相視如父如母,非妄語也。復次,如人以義相親,非父事之為父,非母事之為母;兄弟兒子亦復如是。如人有子行惡,黜而棄之;他姓善行,養以為子。如是相視,則為等心。
等心〈無生法忍│生等忍、法等忍〉正是用來統一俗諦與真諦、相對性與絕對性的利器,如此超越而獲得統一的正是所謂中道。此可再從境行果來加以說明:
              不生不滅
              不斷不常
              不一不異
              不來不出
  行             〈依於〉透視現象界而直入於真實界〈真如〉,亦即對生死與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實相涅槃   涅槃的統一〈實相〉。將苦的熄滅之涅槃,聯繫到一切法上,
  果              即去掉戲論以顯示一切法的本來面目,此即實相。
4.此種生死與涅槃無二的本質,即名為般若波羅密。〈大論云:般若波羅密名諸法
實相〉人從無始以來,慣常以概念來認識世界,但平常的概念是不可能認識世
界的實相的。因為概念必須經過定義才能產生,但定義是一種界說,是被固定化的、不變性的、又是分別性的〈分別智〉,對於把握剎那都在變化而流動不息的世界之真實狀況是無能為力的。只有運用一體性的無分別智,才能超越於世俗認識的概念之知而把握到世界的實際真像│此即般若智慧:現觀。
表解如下: 
    根本智:無所得〈空、無分別〉│掃除戲論〈欲、取、施設、建立等皆屬戲論。〉
    後得智:以空、無所得而與概念聯繫來認識世界,此即對實相的描述。〈此
前之空、無所得則無可描述〉
5.結論:緣起的發展
  〈1〉原始佛教的時代之緣起觀,是以人生現象的解明為重點,其代表學說為十二緣起。
  〈2〉般若經典出現以後的緣起觀,雖仍以人生為中心,但却擴大到宇宙的一切現
象之解明上。這是伴隨於當時印度學界發展的必然現象。
a.部派的看法:緣起有〈緣生法是有的〉
b.般若經的看法:緣起空〈緣生法也是空而不實在的〉
附論:龍樹之辯破生滅│自生、他生、共生、無因生之破斥│的對象。
   1.生滅:部派
   2.常見:正統婆羅門
   3.斷見:順世唯物論派
   4.一見:因中有果,故因果是一。
   5.異見:積多因才能成果,故因果互異│因中無果。
   6.來去:人從自在天生,故自在天去至人間。
 
瑜伽行派的唯識說
1.龍樹的中觀是從認識論〈知識論〉的觀點出發,並站在理論主義的立場,而挖
掘出人類理性在推展上所遭遇到的全部矛盾並一一加以辯破,以明示理性判斷的相對性和它的界線│此謂之「善滅諸戲論」。這是將只限於解明人生現象的原始佛教之緣起說,更向前推展而擴及對形而上的討論,以使緣起說的涵蓋層面更為廣大。其繼續發展,乃由唯假〈假名、假設〉而到唯了〈了別、唯識〉,唯表│緣起法但有思想上的表現,此即無着的唯識說,此說認為世界僅由「思惟」或「思惟的構成」所成立,離開思考,外界就不實在。質言之,整個宇宙現象就是由各種不同的認識作用所顯現,認識以外,再無其他。所謂外界的實在,其實不過是一切主觀思考的投影而已;易言之,內外的一切存在,只不過是意識現象的流動,即「意識之流」│即阿賴耶的作用。
2.阿賴耶不斷聚集新印象,而形成一定的傾向,此即「習氣」,由此決定了個人的
性格而塑成為「種子」。此性格即種子又興起了新的活動,由於愛着而使輪迴
繼續不停,相對於龍樹的論理主義立場,無着的認識論是從徹底的心理主義立
出發場的。
※所謂阿賴耶識應非固定的實體,它不過是指一前衰後續的相續流注│有傾向而無實體,如解密經說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瀑流。我於凡愚不開演,恐彼分別執為我!」
3.一切法雖虛幻不實,是空的,但它做為假有〈假名〉的現象而存在時〈雖然只
是暫時的〉,却需依持於「種子」才能顯現。「種子」是一切意識的根源,而一
切法都只是此種子意識的表現而已│它被含藏於阿賴耶識裡面。
認識作用的產生,就是由於阿賴耶識的推移轉變,才有了發揮「了別分辨」之思考作用的末那識和能發揮觸受作用之前六識的顯現。識體在這種推移轉變之下所顯現的作用,產生了有主體〈能〉和客體〈所〉對立的現象世界出現了│但那只是一種假象的世界,絕不是真正的絕對世界。
了解一切都是「境無識有」,一切法都只是唯識所現的唯識性的話,便能出離主客對立的假象世界,而使識體達到覺悟的絕對世界。茲再說明如下:
4.三自性說:由思考的投影〈即認識作用〉而顯現的一切存在現象有三,都以阿
賴耶識為所依持〈所知依〉│它含藏有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,此即一切法之所以得以區別認識之故。
〈1〉遍計執性:毫無根據的,只是純粹主觀的空想產物,如龜毛兔角等是。例
如以緣生法為有實在性者,即墜入遍計執性,此屬假立自性,是染性。如
誤繩為蛇〈本無蛇〉。
〈2〉依他起性:其存在雖由主觀上所構成,但它本身却必須依據一定的因果律
而有「相依相存」的關連性。│這是主客混合的情形,屬於非染非淨性,
然可以染、可以淨。如繩由因緣生〈假有〉。
〈3〉圓成實性:超越於經驗界上的,完全不具有現象界之性格的絕對存在│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│這是絕對的真正存在,故名「真如」。即能認識因緣生法但是唯識所現,並能加以體證,即入圓成實性。此屬離言自性,是淨性。如繩由麻、人工等所製成〈實有〉。
5.結論:佛教內各不同的宗派,在以緣起說做為根本宗旨這一點上並無差異,但
在對緣起的內容及其展開做解釋說明時,却不斷的產生異論。這說明了每個人對緣起的體驗和層次都各有不同,似乎能跟萬有的存在現象同其千差萬別,並不一定非要遵循一定的程途不可。例如龍數的空性緣起,是以能、所取做為依據的「受用緣起說」│即內根是能取,外境是所取,二者的自性都是空的。無着的阿賴耶緣起則對人類存在的構成作更具體的說明,並將範圍擴展到對整個宇宙的現象,而成為「分別自性緣起說」了。
返回